第77章 都在不择手段(求追读)(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大唐盛产逆子》最新章节。
他们反对“让太子闭馆读书”是出于公心,只是不想朝堂动荡,弹劾李象也是出于公心,因为李象确实违反法令。
且他们并不觉得弹劾李象就是攻击太子。
一切都只是因为,李象太没有存在感,对局势无足轻重。
在口谕之后,朝堂上的局势便是,李世民想将口谕做实,朝臣想让他收回,君臣一直在拉扯中。
其实哪有什么拉扯,也许一开始寻由罢免全部东宫属官,本就是李世民故意为之,一切早已计划好的。
是李世民故意放出的烟雾弹,“太子闭馆读书”是“实”,“尽罢东宫属官”是“虚”。
放出“虚”,转移吸引群臣火力,好保住“太子闭馆读书”这个真正意图。
群臣未必就看不出来,但面临一难一易的问题。让陛下收回“太子闭馆读书”难,收回“尽罢东宫属官”易,群臣只能先从易的来。
与李世民这样的君王博弈,群臣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步步为营。
如今李世民借安抚万民伏阙之机,顺便下发“复东宫官”制书,看似是退,但一句“两制书同发门下”却昭示了意图。
直接将“安抚伏阙百姓”与“复东宫官”两者绑定在了一起。
这是一种无形中的交换,也是一种逼迫。
朝臣根本没有选择,要想平息伏阙事件,就必须同意“复东宫官”制书。
朝臣唯有同意。
按说,“复东宫官”是利好,是李世民退了一步,但李世民却没提“太子入弘文馆读书”之事。
但既然是交换,代价就是“太子入弘文馆读书”由口谕无限变“实旨”,虽然不会书于纸面。
但在朝堂上会变成一种约定成俗,群臣今后不得再提。
这是一种默契。
反对废太子的官员或许反对,但伏阙事当前,陛下已经对着万民承诺,你要让陛下食言?
所以说,这又是一种逼迫。
且,朝堂上还有李泰一系,支持废太子的声音呢。
这场伏阙事件,等于李世民拉着李泰一系,借“万民伏阙”逼迫支持保太子的人,放弃再提“废除太子入弘文馆读书口谕,将太子放出来”。又拉着支持太子的官员逼迫李泰一系的势力,通过对李象的封赏任命。
李世民左右逢源,无论是支持李泰还是支持太子的大臣,都成了李世民手中的人偶。
李世民将以退为进玩得炉火纯青,且把握时机之功力太深了。
这场大戏,等于李象搭好了戏台,拉开了幕布,李泰的人上台卖力唱戏,但戏唱着唱着,李象与李泰都出了局。
只剩李世民自己在场上。
戏也最终变成了李世民选的曲目。
纵观全局,李世民才更像一个高端的猎人,潜伏暗处,不动声色,却将所有人握于掌中。
不,他更像一个宰割之人。
操刀于手,给所有人分配利益。
让所有台上的人都有所得。
李象得偿所愿,有了官场或者朝堂的进场券;李泰距离太子又近了一步;李世民自己易太子意图大大达成。
唯一的输家,或许唯有台下之人——李承乾了。
好在李世民也知道过犹不及,没有提及真的让太子闭馆读书三年之事。
要真是那样做,等于明目张胆的提出废太子,不给朝臣缓冲之机。
朝堂会真的炸掉。
李象意识到,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李世民始终没有放弃废太子的想法,李泰也不会停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