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壮词敬昭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汉风魏略》最新章节。
“君才十倍曹丕,有管乐周公之才,南山更不亚冠军侯,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与南山可自取...”
刘备话音未落,诸葛亮已倒吸一口凉气,吓得后退跌跪在地!
其实若研究古文字意的应该了解过,君可自取中的‘取’,意思并非是取代刘禅当皇帝,而是选择的意思。也就是说刘备之意是,如果刘禅实在没办法辅佐,你就从皇子中重新选个能够辅佐的。
而诸葛亮之所以惊骇,是因为在他的人生观里,废立之事那是人臣所为之事吗?自己若答应,那岂非董、曹之贼乎!?
“陛下!臣父子怎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陛下啊......”
说罢长叩不起。
“丞相快请起...快请起。”
不久之后,刘备命众臣及皇子进见,当众宣布。
“朕托孤于丞相诸葛亮总览国事,以太子及诸皇子父事之,卿等切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宣诏。”
一旁宦官连忙展开圣旨,先是一段套话,随后转入正题。
“......朕去之后,太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张飞、黄权、李严辅政。命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假节、录尚书事,总揽军政国事。骠骑将军张飞领中都护,统中外诸军事,镇阆中。左将军黄权,领中领军,督宜都。升李严为镇南将军,兼任尚书令。镇东将军赵云,领中护军、镇江州......”
诸葛寿清楚,虽然刘备钦点了四名托孤大臣,但唯有丞相可开府治事、录尚书事,也就是说诸葛亮为主,张飞黄权等人为辅。很遗憾,为了平衡势力,赵子龙未入托孤之列,但其中护军之权重,即便未在托孤之列,却也不遑多让。
通过这段时间与刘备相处,他也明白,刘备深知张飞是员猛将,但也颇为担忧张飞的火爆性子,若将举国军事全交予张飞之手,估计他就得死不瞑目。
所以虽然给了张飞统内外诸军事之名,却没有给开府之权,这便是以丞相为主的意思,毕竟在大汉开府的丞相可是军政一把抓。
而黄权身为益州系领军人物,能进入托孤之列,自然是为了平衡益州本土士族人心,更是为了日后北伐能一条心,也算刘备向益州本土士人放出的友善信号。
而李严能文能武,更是东州派代表人物,所以也顺利成为托孤大臣之一,但相比于历史上,权利就要被分去许多。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东州派还有位与李严并驾齐驱的领军人物,那便是有外戚身份的吴懿、吴班兄弟。所以为免前汉的外戚干政现象出现,东州派系的权力不宜过重。
可以看出,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上,表面看原从、荆州、东州、益州四派各一人,很公平合理。其实荆州与原从系的权力,明显占据绝对主导。
而原从系为代表的张飞、赵云,几乎掌握了蜀汉泰半军权,但又受到丞相诸葛亮制约,所以终究荆州系略高一筹。
其实这也是必然,因为最受刘备信赖的原从与荆州两派,也是最坚定的北伐派,而原从系官员日益凋零,反观荆州系相比历史上刘备托孤时,要‘富裕’不知多少,所以蜀汉的将来,自然需要荆州系挑大梁。
就在此他胡思乱想之际,刘备却忽然中气十足的说了句:“朕戎马一生,不愿终了于榻上,扶朕起身。”
当诸葛寿惊望见刘备气色时,心中随之咯噔一下!
回光返照!
于是,刘备竟在侍者的搀扶下,如同常人一般走出寝宫,于群臣屈步相随下坐着御辇,迎着夕阳来到了临江点兵台上。
他望着夕阳之红艳,仿佛看到了自涿郡起兵时的自己;看到了讨伐黄巾,也看到了徐州往事......往事一幕幕于眼前快速飞逝。
“阿寿、瑜人?”
他唤来梨花带雨的瑜人与诸葛寿,将二人手紧紧握在掌中,像位慈祥的老父看着自己的女儿,颤巍巍的拭去她眼角的泪水。
“为父不是位好父亲,但为父为卿寻了位好夫君。”
瑜人霎时哭泣在刘备膝前,不住摇头:“不……父皇是最好的父亲,更是大汉子民之仁父圣君。”
刘备却不舍的拍着瑜人的手背,看向诸葛寿:“阿寿啊,大伯父不能与卿共富贵了,就让阿斗、瑜人他们来吧。”
诸葛寿随之含泪拜倒,用只有三人才能听到的声音铿锵回应:“臣寿,定不负瑜人,即便肝脑涂地亦要助殿下三造大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