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人才争夺战(四)(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靖康沉思录》最新章节。
除了在在职官员中选拔人才,赵佶还特别注重新鲜血液,不断通过科举和太学来选拔官员,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和选调生选拔。
赵佶发现,刚入职的年轻官员比较单纯,还没有摸清官场套路,干劲也足,所以对此非常重视。《宋史》中的记载: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丁亥,御集英殿策进士。癸卯,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五百三十八人,其尝上书在正等者升甲,邪等者黜之”。
公元1106年,崇宁五年,“己未,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六百七十一人”。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癸酉,赐上舍生二十九人及第”。
公元1108年,大观二年,“戊寅,赐上舍生十三人及第”。
公元1109年,大观三年,“乙丑,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六百八十五人”。
公元1110年,大观四年,“丙寅,赐上舍生十五人及第”。
公元1111年,政和元年,“己卯,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七百十三人”。
公元1114年,政和四年,“二月丁巳,赐上舍生十七人及第”。
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癸巳,赐礼部奏名进士出身六百七十人”。
公元1116年,政和六年,“三月癸丑,赐上舍生十一人及第”。
公元1118年,重和元年,“戊戌,御集英殿策进士。戊申,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七百八十三人”。
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辛未,赐上舍生五十四人及第”。
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三月壬寅,赐上舍生二十一人及第”。
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三月丁未,御集英殿策进士。庚申,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六百三十人”。
公元1124年,宣和六年,“夏四月癸丑,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八百五人”。
赵佶几乎每年都在大量扩招,北宋的官员数量也在急剧飙升。宋太祖时期的官员总数约为5000人,到宋真宗时期增加到9000多人,宋仁宗时期达到17000多人,而到了宋徽宗时期,官员总数达到了48000多人。
官员的大量增加,财政的支出也大量增加。前面提过,王安石的时候接受俸禄的宗室、官员的薪资大概是1200万缗,差不多120多亿。现在官员数量增加了2-3倍,接受俸禄的宗室、官员的薪资也达到了300亿左右,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到了1/3,财政负担沉重。
在这些新招录的年轻官员中,李邦彦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1108年,大观二年,赵佶赐“上舍生十三人及第”,李邦彦名列其中。
作为天子亲赐的选调生,李邦彦的绝技是“善事中人”,和皇帝内侍关系搞得很好,结果这些内侍争先在皇帝面前说李邦彦的好话(《宋史》:“争荐誉之,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
摸准了门路找对了人,想不提拔都不行。
宣和三年,拜尚书右丞;五年,转左丞。六年,拜少宰。17年时间,进入中央决策圈,成为核心人物。
提拔得这么快,能力很强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