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院没有判决草甘膦致癌,更没有说转基因致癌(上)(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最新章节。

在信息繁杂的当下,有关草甘膦的争议不绝于耳,其中充斥着大量的不实传言与误解,是时候以科学为依据,还原草甘膦的真实面貌了。

美国法院在草甘膦是否致癌这一关键问题上,从未做出过肯定性的判决。当我们深入查阅USA地方法院判决书(网址略),就会清晰地发现,无论是涉及转基因相关问题,还是针对草甘膦,美国司法机构自始至终都没有下达过草甘膦致癌的判决。所谓草甘膦致癌的说法,源头不过是法院初审中要求企业标注草甘膦“可能”致癌这一模糊表述。然而,与这一模糊初审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学界众多权威机构纷纷出具了严谨且详实的科学报告,从多维度、深层次的研究出发,经过反复验证与论证,集体认定草甘膦并不具备致癌性,用科学的力量为草甘膦正名。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这一争议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态度备受关注。那么,世界卫生组织是否真如部分别有用心的自媒体营销号所宣传的那样,拥有判定转基因或草甘膦有害甚至致癌的研究报告呢?

当我们仔细查看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声明(图片略),便能找到准确答案。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不仅没有判定草甘膦或转基因有害,反而明确指出它们是安全性较高的除草剂,为草甘膦的安全性提供了国际组织层面的有力背书。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草甘膦的安全性,我们不妨从毒性数据入手。以人体为例,假设有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如果一次性喝下250克41%草甘膦异丙胺盐,此时有50%的概率会导致死亡,经过科学计算,这意味着草甘膦的半数致死量为5g\/kg。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食用的食盐(氯化钠),它的半数致死量仅为3g\/kg。通过这样直观的对比,不难发现草甘膦的毒性水平实际上是比较低的。在全球存在的几千多种除草剂中,草甘膦的毒性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这足以表明草甘膦在众多农药中是相对安全的一种。

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料也为草甘膦的安全性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实验数据表明,当兔子食用经草甘膦处理的草时,对其皮肤不会产生任何刺激性,而对兔子的眼睛也仅仅表现出轻微的刺激性。在长期的动物实验中,用410毫克\/千克每一天的剂量饲养大鼠长达两年之久,在整个实验周期内,大鼠并未出现任何异常现象。不仅如此,用草甘磷处理过的杂草和农作物,经过严格的检测与观察,对动物不会产生致畸、致病变以及致癌作用。从实际应用的反馈来看,到目前为止,也从未有任何人和动物因草甘膦除草剂中毒的相关报道出现,这一系列事实都充分证明了草甘膦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安全性。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一个咨询机构IARc将草甘膦归入2A级分组这一情况。但需要明确的是,在IARc已作分类的近千种致癌物质、因素名录中,被确认不致癌的物质和因素数量极少。这说明在庞大的潜在致癌因素体系中,草甘膦仅仅是被列为“可能”致癌因素之一。而且,即便是像抽烟、饮酒、晒太阳这些已经被确认在致癌分组里的行为和因素,要真正发展成为癌症疾病,也与持续、大剂量的接触密切相关。对于草甘膦而言,在安全残留剂量以下的接触,其致癌风险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基于科学研究得出的客观结论。

在关于草甘膦安全性的讨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质疑:“你说草甘膦安全,你为什么不喝?”

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实际上是陷入了对“安全”概念的严重认知误区。可以说,他们的智力是有问题的。

这里所说的草甘膦安全,是相对于其他数千种农药而言的相对安全,绝不是指草甘膦可以像百事可乐等饮料一样直接被人饮用。毕竟,无论一种除草剂的安全性有多高,它的本质始终是一种农药,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只是草甘膦相较于其他同类产品,毒性相对较弱罢了。

值得着重一提的是,草甘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确实具有四个方面的安全保障,这些保障措施进一步确保了草甘膦在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合理、安全使用,也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草甘膦,摒弃无端的猜测与不实传言,让科学认知引领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未完待续。作者:怀疑探索者,发表于2018年,刊登于《农资与市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