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成都(上)(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人海孤帆首部曲稚梦成真》最新章节。

另外四个新来的学生和我们一起住进那座较矮的城堡:李克明,因为夜里溜进鱼池里游泳,被重庆的一所学校开除了;孟宪增,刚从日本人占领的陕西逃出来;梁继昌是从暹逻(泰国旧名)来的侨生,只会讲广东话,不会说普通话。还有一个从山东小乡村来的小男孩,他第一次看见像这座矮堡这么大的建筑。

我们被领着穿过一条散发着霉味的阴暗隧道,走进隧道尽头的一间土室,封闭的天花板上只有一个人头大小的开口,可以让光线和空气透进来。这里以前一定是个土牢。

「把你们的铺盖卷儿放在床上。」那个满脸于思的矮个子说。

床?压根儿没看见有床。

「那儿。」他用随身带着的手杖,指着一个隆起的砖砌平台。那根棍子不像走路需要的,是做什么用的呢?

「可是只有一个呀。」

「你们需要多大空间?这个炕,已经够你们用了。」

「炕!」李克明兴奋地大叫:「我一直就想要试试烧热的炕呢!」

「除了城堡另一头公厕和水井所在的地方有热水,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烧炕。你们得用木棍来支付住宿费,棍子可以在我办公室买到。」

后来有人告诉我们:他是矮堡的「领主」,负责管理堡里的居民。

炕也好,床也罢,我们太累了,那管得了这些。我在炕上打开铺盖卷,一倒头就睡着了。

一阵号声把我叫醒,天色依然阴暗。突然,一个沙哑的声音刺穿阴暗的隧道。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一记重击结结实实地落在我的屁股上。

「滚出你的床铺!」

我跳起来滚下了炕,跌落在坚硬的砖地上。抬头一看,只见堡主手里拿着一根藤条。

来不及梳洗,我跟着大伙儿一起冲向围着护城河的古堡。这里是主校园,是教室和行政办公室的所在地。我及时赶上升旗和早点名,紧接着是晨操。全体师生都已到齐,女生在旗杆一侧,男生在另一侧,最靠近旗杆的男生可以看到女生。除了一个女生,其他的都不值得我注意。她是初中部的,她们班是和高中部分开的。这意味着除了朝会,我没有机会在课堂上遇到她。

和我以前就读的学校一样,从起床到熄灯,一切生活作息全由号声主导。

虽说铭贤是男女合校,但女生和男生是被分隔开的。女生住古(主)堡,男生住矮堡。男、女生在食堂里也是被隔开的,彼此不准对话。虽然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但女生坐在教室前排,男生坐在后面。她们的举止就像一般人认为女生该有的,安静、服装整洁、轻声细语、咯咯笑着,离男生远远的。

我们上第一堂课时,一个高个子跟在女生后面走进教室,他的头高达黑板顶端。

「我叫文大雷,是你们的英文老师。」他自我介绍。看起来很年轻,我甚至看到他脸上的青春痘,说话口音很像那个推鸡公车的车夫。「因为这堂是英文课,从现在开始,我们只能说英语。」

他换成英语继续说:

「有几个是本地生?我的意思是四川人。把手举起来。」一看没人举手,他接着说:「我的英文名字叫威尔摩特,是加拿大人,却在四川土生土长。我是说,我是在成都出生、长大的。」

嗯…在中国内地土生土长…难不成是殖民者或传教士之子?

在中国,有资格在小学教书的人,必须是初中毕业;要教初中,必须有高中毕业证书;要教高中,得有大学文凭。从外表看起来,这家伙顶多大我一两岁。这么年轻,不可能是大学毕业,我甚至怀疑他连高中都没毕业。后来由于他自己招认,我才知道他根本没进过学校,是由他母亲在家里教的。算了,这是中国,一张西方面孔就足以教任何水平的中国人。现在最要紧的是得先给他取个绰号。

“Willmott... Wen...“

「王(Wang)的发音比文(Wen)更像中国人。」

「看他脸上的青春痘和雀斑。」

「就叫他麻子吧。他本来就有张麻脸。」

有人建议:「王二麻子,怎么样?王家的老二。」

「为什么是老二?」

「这个校园里只有两个外国人。西利先生较年长,而且是欧柏林派来的官方代表。」

「欧柏林是谁?」

「美国的一所大学,是本校的赞助者。」

「西利是老大,所以他是老二。」

现在我总算明白妈妈为什么要把我从清华转学到铭贤。清华是安爷爷的母校;妈读过欧伯林大学,而铭贤学校被认为是在山西的欧伯林。

外国人就是外国人。不管他们在那里,或是什么身份,是殖民者、传教士或教师,都会得到特殊待遇。西利和威尔模特被安置在古堡里的一间套房,有两间卧室和一间起居室,还有地毯呢!有一名厨子专门服侍他俩。因为这里买不到牛奶,学校特地为他们买了一头乳牛,还雇了一名养牛工来专门照顾那头牛。每天下午我们在玩足球或垒球时,都会看到牛在足球场上吃草。上课第一天,李克明就试图爬上牛背想骑牠,结果就像竞技场上的牛仔,被牛甩得老远。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会被以前的学校开除了。

[1]銘賢學校:美國教會學校歐柏林大學委託孔祥熙於1907年(清光緒33年)在SX省太谷縣創辦的私立學校。校名「銘賢」是追念殉道人士,「銘記先賢」之義。由歐柏林大學提供經費、教學、教師進修等支援,起初是小學,繼而是中學,最後成立學院。「學以事人」為其校訓,本於基督精神,為社會造就人才。該校以師資優良,術德並重聞名。抗戰時期為躲避日軍轟炸,遷校至四川成都姚家渡。1951年秋,銘賢學院由SX省人民政府接管,改制為山西農學院(現山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