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埃文斯顿(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人海孤帆首部曲稚梦成真》最新章节。
「可是,来之前我打过电话,妳告诉我们有空房。」
她犹豫了片刻说:「已经租出去了。」眼看我们不打算离开,她又说:「只租给有色人种。」
「黄种人不算有色人种吗?我们不是白人。」
「我是说,只租给黑人。」
以往我们被白人歧视,这是头一回被黑人排斥。难不成,种族隔离是美国的全国性执着?当我把这件事告诉老一辈的中国人,他们说:「等你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和家庭,也不要让外国人住进你们的房子;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
拉瑞和我回到青年会。青年会的房间还不错,有公共淋浴间、游泳池、电视间、撞球枱,还有一间咖啡厅和理发厅;唯一的麻烦是没地方做饭,所以我们凑合一下,买了一袋爆米花。我们的第一餐是广式白斩鸡,沾上酱油和麻油,吃起来挺美味的,所以此后就我们继续把它当晚餐。好处是很好清理,又不会在房间里外留下气味。真希望有人能找到一个煮饭的电饭锅;这段时间,我们只能吃面包。
这样持续了一星期。有一天,我们在信箱里发现一张便条,要我们去找经理。
「你们在房里烹饪。」他对我们说。当我们否认,他接着说:「清洁女工在垃圾桶里发现一些鸡骨头。」
「那不可能是我们的。」
「她接连几天都发现到。」
「这不可能。」我们已经很小心地把骨头包起来,丢弃在一哩外街道旁的垃圾桶里。
「它是生的。」
「我们很抱歉。」
「按规定不能在房里吃东西,更别说是烹饪了。」
「我们再也不会犯了。」
「很遗憾。你们再也不能住在这里了。」
芝加哥是世界性大都会,埃文斯顿却充满了种族偏见。这是个偏执的孤岛,人们称之为保守。女性基督徒禁酒联盟和卫理公会教派是市政厅的两个最具优势的声音,两者的国际总部都在这里。他们是蓝法(美国殖民时期清教徒社团所颁布的法规)的制订者,酒精被禁止,一如「不正当」的书刊,连大学也在卫理公会教派的掌控之下。二战时,大学被禁止接受任何基金会捐助研究经费,直到脱离教会,也就是教会与国家分离。这使得埃文斯顿花更多时间才得以成年。
就在拉瑞和我来到的前一年,两名分别来自中国和非洲的学生,在从实验室走回家的路上被警察逮捕。该市法律禁止有色人种在午夜过后,在舍尔曼路以东的街道上行走。大学坐落在湖滨以东的高级地段,学生住在舍尔曼路以西的贫民区。对我们研究生来说,在研究室里工作到入夜是件危险(crisis)的事,而大学对改变这种情况无所作为。
中文对CRISIC这个字并没有明确对应的字,而是将DANGER(危险) OPPORTUNITY(机会)组合成一个词组。有些机灵的商人了解这两字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从中获利。
当阿瑟‧米勒的《北回归线》[1]出版时,出版商刻意选择埃文斯顿一家书店作为新书发表会的地点。一如预期,市政府命令书店立刻把该书下架。出版商控诉失败,创造了一个危机,但他立刻抓住机会发布新闻。这条新闻成了全国所有主要报纸的头条,这本书因而大卖。
但我无法在这个危局中看见任何机会。再说,我们不是来这里为平权而战;我们是来受教育的。我们回到学生住宿办公室,吞下自尊,翻阅有色人种的租屋资料,没有任何结果,却在校刊上看到一则广告:
「教授家中状况良好的公寓阁楼出租。」
我们立刻赶到那里,房间还没租出去,我们看都不看一眼就租了下来。
房子坐落在奥灵顿,位于该城的梅森-迪克森线--舍尔曼路东边,从学校步行20分钟可到。研究生第一年,我们的课程和工作都安排在白天,所以宵禁不成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房间,但比青年会的大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做饭。阁楼包含了浴室和厨房。房东一家包括教授和他再婚的语言学家妻子、母亲和十几岁的女儿,占用较低的两层。除了他第一次婚姻生的女儿,每个人说话都有浓浓的欧洲腔。他母亲完全不说英语。拉瑞说话也有广东腔,所以他比我更难了解他们。
「我不怪你。」教授对拉瑞说:「记得我任职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时,我们说英语都很困难。最后,主席说:『我们都说匈牙利语吧。』这才解决了问题。除了温格纳、主席,委员会成员还有爱德华.泰勒、伊西多.拉比、西奥多.冯.卡尔曼和我自己。」
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名叫史蒂芬.布鲁劳尔。
搬进去后没几天,我们受邀下楼与教授和他太太共进晚餐。这是我第一次和一群科学家围着餐桌坐下来交谈。布鲁劳尔太太是位语言学教授,他们晚餐的客人是两位考古学家,一位是希腊人,一位来自意大利。他们在餐桌上聊天时,希腊学者提出圆形竞技场的话题。
「你想什么时候罗马会使它恢复原貌?」
「永远不可能。」意大利学者说。
「为什么?我们正在修复卫城。」
「你能想象有手臂的维纳斯雕像吗?」
「但圆形竞技场是那个时代一种很普遍的建筑设计,不像维纳斯,是一件没人见过完整样貌的杰出艺术品。」
「那么一旦修复了,又如何区别罗马竞技场和其他成千上百同时期建筑的不同呢?」
这个题目的论述就此打住。接下来的谈话内容转移到其他话题。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思想开放的学术论辩,不需要有答案作为结论。不像我们讨论功课,不得出全体同意的答案,就不会停止争论。
注[1]《北回归线》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失意的美国电报公司职员,孤身来到巴黎寻求新生活而处处碰壁的故事,反映出资本主义世界的重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