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向南极零重力区出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天堂的伟大征程之烈焰征程》最新章节。
这是王佳妮第五次到“天堂号”的南极零重力区。
第一次是在10年前,王佳妮作为特邀嘉宾与38位游客坐在小列车里游览了“天堂号”
的南极零重力区,看到了5个巨大的气密舱盖与同样巨大的30个隐蔽舱舱盖。
第二次是在7年前,作为实习生进入到了“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的隐蔽舱,参观了犹如奥林匹斯神殿般雄伟的舱室,也看到了镌刻在舱壁上的无数先哲的名字,感叹历史的长河如沧海一粟。
第三次是4年前,王佳妮作为载人飞船的驾驶员副手,进入到“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隐蔽舱位载人飞船的驾驶舱,实地模拟了载人飞船的出舱,移舱,点火,着陆,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流程。
第四次是在1年前,王佳妮是作为技术副执行官进入到“天堂号”的超级心脏——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动力系统EAST—1,对EAST—1设计,调试、维护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也就在这次,她还乘坐了超级电梯,电梯的单程长度达到了近9公里,比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从“天堂号”的南极零重力区中心向两侧延伸至平原的边缘,其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18公里。
这里就是“天堂号”的姿态控制系统——四组超大功率的火箭推进系统,每一组都是由巨大的呈“丁”字形结构的喷口组成,每个喷口的直径都在上百米。这样规模的推进系统沿“天堂号”的自转中心轴对称的分布于“天堂号”南、北极平原的两侧。
尽管王佳妮以前曾经无数次的从望远镜或图像中看过这里的一切,可以说她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地方,但真正亲身经历到这里,感觉却完全不同。
在这里观察四周,使他们感觉就像在一个巨型陨石坑的底部,陨石坑的直径在16公里以上,陨石坑从边缘沿着陡峭的峭壁垂直向上延伸至50公里远的地方。但上面有繁星般璀璨的灯光,灯光映衬着垂直于峭壁的鳞次栉比的建筑。最奇妙的是,在这些建筑中间还有一条同样被灯光勾勒出的黑色的水带,它就那么不可思议的沿着峭壁环绕了一周。
他们的心智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奇景。
最可怕的是:这里的重力为零,在这里任何附着不牢的东西都会离开表面,然后飘向空中某个区域,接着逐渐加速,最后沿着一条弧线以一个标准重力加速度的力撞击在中央平原或峭壁上——这要取决于你从那个角度看。
接着他们把物景旋转了90度,试想他们正处在一堵高达9公里的悬崖绝壁上,悬崖上部再继续向上延伸至18公里的高空并向外突出数公里。远处是宏大的中央平原,它们一直延伸至50公里远的地方,但那条黑色的水带与那些倒挂的建筑……
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不敢想象,这里穹顶或者是苍穹,他们就这样倒挂着粘附在上面,下面是50公里外的平原。一想到这里他们就会心跳加速双腿发软,而手则紧紧的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生怕一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
“零号呼叫指挥中心!零号呼叫指挥中心!我们已到达指定地点。”
她压抑住自己的心跳,然后以平静的口气呼叫。
“收到!收到!请按指定程序执行。”
片刻的寂静后耳机中传来指挥中心的呼叫。现在的王佳妮眼前则是一片空旷,“太阳”熄灭后的南极被一种异样的光芒笼罩着,那是远处的大功率的探照灯照射到这里的缘由,而不远处则是一片漆黑。
零重力的环境,全封闭的防护服,使她仿佛身处外太空中,在她目力所及的远处,则是一片异彩纷呈的异域世界。
她是作为第一梯队最先到达“天堂号”的南极零重力区;第二梯队正在北极的零重力区进行最后的载人飞船转移程序;还有一个是吴敏德他们的第三梯队,他们的任务通过气密舱建立起连接“天堂号”内、外的安全绳索,从而可以保障在紧急情况下,载人飞船上的队员可以安全的撤回到内侧安全区。
而就在这片区域大约600米远的“天堂号”外侧零重力区,则是另一番惊人的景象:五条机械臂正在这个看不到边际的平原上此起彼伏的移动,它们要在南极零重力区的外侧平原靠近气密舱的周围钻360个直径1.2米以上,深度6米的洞,接着在机械臂的帮助下将载人飞船连同基座安装到指定位置,用膨胀螺栓固定。再过48小时,60艘倒立的直径大约为24米,高度为85米的载人飞船,将在这里形成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钢铁原始森林,它们都将在某一个神圣的时刻,与“天堂号”南极区的超级火箭推进系统一起爆发出雷霆万钧之力,那时的“天堂号”将成为宇宙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星。
“零号呼叫二组、三组、四组、五组!零号呼叫二组、三组、四组、五组!请报告具体位置,请报告具体位置。”
片刻的寂静后耳机里分别传来他们的回声:
“二组收到!二组到达指定位置。”
“三组收到!三组到达指定位置。”
“四组收到!四组到达指定位置。”
“五组收到!五组到达指定位置。”
“好的,请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你们前后的安全绳不要放太松,滑轮扣要扣紧,两个队员之间的间距不要太紧,注意脚下的扶手不要与脚靠太近,有问题随时报告。”
“收到!”
“收到!”
“收到!”
“收到!”
王佳妮用手抓着舱壁上那个红色的“一”字型旋转的开关,把“一”字型的开关按顺时针旋转90度,使上面的一个箭头标识正对着“ON”标记,这时开关中间的一个指示灯由红色转为绿色,3秒后在他们的前面一扇直径2米的舱门徐徐向里打开,他们一行30个人依次小心翼翼的飘进了1号舱位。
接着他们又打开内侧的舱门,然后依次缓慢的顺着梯子攀爬到连接飞船驾驶舱的舰桥,又过了30分钟,他们都已经安全的进入到了载人飞船的驾驶舱。
他们一行5人小心翼翼的飘入到1号载人飞船的座位上。她是机长,副驾驶员杜于伟,还有三个驾驶员分别是:钱杭军,冯晓阳,付章成。他们都有丰富的实际驾驶载人飞船的经验,其中杜于伟就是最早驾驶载人飞船把乘客从地球运输到“天堂号”那批驾驶员之一。
系上安全带后,接着打开总控开关上的红色安全罩。总控开关是一个同样是红色的类似于船型的开关,中间有个转动的手柄,手柄上有箭头标志,只要把箭头按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对准外侧的“ON”标志就可以了。十几秒后,飞船上所有的设备都启动了,主操控显示屏上提示30架飞船连接良好,接着她打开氧气辅助单元,飞船的控制系统自动往驾驶舱内加压氧气,又过了1分钟,气压达到设定值,他们打开防护服的面罩,终于可以痛快的呼吸了,感觉幽闭症也一扫而空。
“零号呼叫指挥中心!我们都已经到达飞船驾驶舱!等待下一步指令。”
“指挥中心收到!请连接机械臂信号源,同时检查一下备用电源容量。”
机械臂是用来保证载人飞船顺利出舱、移舱的唯一设施,因此对机械臂的调试、维护是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选项。
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选项,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有备用的选项,“天堂号”管理委员会在《CGGS-1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中都有详尽的描述。
“哦!上面显示电池容量正常,不过这需要专业的设备,后续让技术人员进行测试,现在没时间了。
“好的,‘指挥中心’明白,我先记录在案吧!”
王佳妮把操作界面切换到机械臂系统,点击右上角的信号源连接处,一会儿进度条显示两个信号连接完毕。
机械臂在“天堂号”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操控系统,其处于“天堂号”气密舱内、外侧舱盖的位置,每个气密舱内、外都有一条独立的机械臂,分别对应于每个舱位。
这5条机械臂具有四自由度结构,一端固定在气密舱附近,另一端设计有抓、扣与吸附机构,可以与载人飞船实现对接与转移,并同时具体不同的功能,比如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在零重力区执行特殊任务,比如打孔或安装、调试不同设备。机械臂静态时为折叠状态,其总长为48米,展开的时候总长为100米。
这是“天堂号”管理委员会为了克服CGGS-1上的科里奥利力而设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货物在CGGS-1内、外顺利的转移。
“‘指挥中心’,1号飞船要进入移舱程序了。”
“8号进入移舱程序。”
“15号进入移舱程序。”
“22号进入移舱程序。”
“30号进入移舱程序。”
“指挥中心收到,移舱的时候请大家注意周边环境安全。”
五艘首批出舱的飞船将分别在五个气密舱五条机械臂的作用下独立完成这一程序,这个过程基本上是由机械臂上的AI独立完成的,在失重状态下要操控这样复杂的机构来完成精准的对接可不是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
但任何事情都难以保证万无一失,因此他们仍然有备用的选项,那就是驾驶舱控制台上的操控手柄,从而可以保证他们在载人飞船姿态发生微小偏差的时候对载人飞船进行调整。
五条机械臂启动后不久,王佳妮打开控制台上黄色区域的一个开关,固定载人飞船的安全扣松开了,他们只感到飞船轻微的振动了一下,接着看到驾驶舱外面的灯光逐渐变暗,两侧的舱壁向船首缓缓移动,2分钟后载人飞船移出了隐蔽舱位。
随着洞口的变小,他们看到了南极这片弧形的铅灰色穹顶中心的一小块面积,犹如身处一个巨大陨石坑的底部,陨石坑底部有五部小列车,每台小列车的载物平台上都有一个仰放的火箭基座。
随着与基座的接近,载人飞船端部的驾驶舱很快进入到了基座内侧,一声轻微的“咔哒”声,两者完全融为一体,驾驶台上的一盏绿色指示灯亮了,这也意味着对接成功。这样载人飞船火箭产生的推力将完全的传递到基座,再由基座传递到“天堂号”的南极零重力区平原上。
此时他们仍然可以通过驾驶舱的弦窗与基座的镂空结构处看到外面的风景。
“‘指挥中心’,1号飞船完成对接并进入到移舱程序,一切顺利。8号、15号、22号、30号请报告现在的状况。”
“8号飞船对接成功并进入到移舱程序。”
“15号飞船对接成功并进入到移舱程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