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菩萨皇帝实非明主!(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六龙同朝,家父千古暴君?》最新章节。

二月初九,崔季舒亲至东柏堂,向高澄上言,向萧梁提出政治联姻,以求两国交好。

高澄面露迟疑:“可是我已有正室。”

崔季舒言之凿凿:“昔日伪朝想要联合日益强大的柔然攻打我朝。

齐王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决定与柔然和亲,派遣了行台郎中杜弼出使柔然,主动向阿那瑰可汗提出和亲的要求,想让他把女儿蠕蠕公主嫁给大王您为妻。

出乎意料的是,那阿那瑰却认为:只有齐王自己娶,才行。

齐王当时已有正室,不也以正室的规格将蠕蠕公主迎入丞相府中?

大王眼前先将那萧梁贵女收入囊中,待到来日大王荣登御座,想要如何安排皇后之位,还不是全在大王一念之间吗?”

听见“荣登御座”四字,高澄眼眸闪过一抹涟漪,但高澄没有故作忠臣姿态打断崔季舒的话,而是让其继续说完。

【值得一提的是,高欢迎娶蠕蠕公主的时候是在武定三年,当时高欢已经五十岁了,而蠕蠕公主才十六岁。

且随着公主一起前来晋阳的还有其叔叔秃突佳,秃突佳美其美曰为陪伴公主,实则是来督促公主早日生子。

于是,年过半百的高欢在公主闺房中日夜耕耘,哪怕高欢生病有恙,亦不容止。

而经历高欢一年有余的耕耘,公主依旧颗粒无所。

如今蠕蠕公主改嫁给高澄,在高澄的子承父业下,总算得以怀孕】

高澄顾自思索,右手指敲打左手背,最终发问:“那萧梁贵女今年贵庚?”

“那菩萨皇帝膝下诸女皆年老色衰,而南梁太子膝下诸女,以溧阳公主最为貌美。

这溧阳公主年方十三,正值妙龄,深受其父宠爱。

菩萨皇帝更是对这个孙女尤为疼爱,常跟左右侍从说,自己这个孙女长得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水里怕化了。

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是有点小,还需稍加培育。而培育鲜花,亦也不失为一种趣味。”

高澄两撇初具规模的小胡子微微扬起,颔首示意崔季舒全权操办此事。

崔季舒欣然领命离去。

次日,高澄亲笔告知娄昭君,他向南梁提出联姻以促进两国交往的事情。

数日后,身在晋阳的娄昭君面对高澄先斩后奏的行为,面色愠怒,当着高演和高湛面前说道:“父子两都一个死鬼样!”

最终娄昭君还是回信高澄,表态她知道了。

二月中旬。

建康城的萧衍再次受到了一封来自邺城的国书,而这次国书的主要内容则是高澄向萧衍提出联姻,希望萧衍将溧阳公主嫁给他。

萧衍召来太子萧纲和中领军朱异等一众宠臣。

萧衍盘坐御塌,闭目养神,好似老僧坐禅:“妙淽是太子的女儿,不知太子意下如何?”

萧纲作揖坦道:“禀陛下,那高澄好色之心,世人皆知,又有正妻在身,实非良配。”

萧衍张开双目,恰似老狮苏醒,面露不悦。

朱异殷勤上言:“上月底,邺城的求和国书便已经到达建康,群臣力荐应该答应。

而当时的司农卿傅岐认为:高澄在寒山打了胜战,没有理由和我们求和,邺城的求和定然是离间之计,是为了让侯景对陛下产生猜疑,而反复狡诈的侯景会因此心神不安宁,定然会图谋叛乱一起灾祸。

傅岐声称陛下如果答应了邺城的求和,就是掉入了高澄的圈套中。

且那侯景屡次上表,恳请陛下不要接受邺城的求和。

陛下宽宏,念及侯景归附之心,遂斟酌至此,没有回信予邺城。

而眼下高澄提出联姻,可见这高澄对求和的重视,我们又有什么好拒绝的呢?

要知道,当初高欢向柔然求亲的时候,一开始还是为自己儿子高澄而提起的,而如今这高澄身有正妻,仍然愿意废妻迎娶陛下您的孙女。

陛下如若担心侯景有不轨之心,不妨亲自写信给侯景,向其承诺,哪怕两国交好,陛下也定会保全侯景安全,让他不必担心陛下会因为和邺城交好便会将他给肆意舍弃了。

侯景南降我朝,寸功未立,而且害得我朝十万精兵俱损,上个月更是擅自占据寿阳。

而陛下圣德昭著,不仅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还将南豫州托付给了他,且赏给他诸多物资给养。

侯景感念陛下的恩德,定然不敢有异言的。”

萧衍捋顺自己如白狮子鬃毛般的美髯:“中领军所言甚是,此事便如此作定了。”

萧衍再是瞥向身材高瘦却作态有写拘谨蜷缩的萧纲:“太子,可有异议?”

萧纲见自己的父皇一脸不容置喙的模样,只得拱手称是。

二月十五,萧衍派遣使者去慰问高澄,吊唁高欢,且同意了高澄联姻的请求。

两日后,寿阳城。

侯景收到萧衍写给他的亲笔劳慰诏书,侯景让王伟翻译给他听,大体意思就是萧衍虽同意了高澄提出的政治联姻,但也不会舍弃侯景你的。

侯景勃然大怒,拍案而起:“这高澄小儿,竟如此蛊惑菩萨皇帝。

菩萨皇帝意志薄弱,之前还力排众议没有苟合高氏,如今竟要背离初衷,与高魏和解。

我乃高魏叛将,两国如若修好,我又该如何自处?

这菩萨皇帝,实非明主!”

王伟进言:“明公,陛下待我们不薄,我们在河南接连失利,来到梁国又强行占据寿阳。

陛下不仅没有怪罪明公,还加封明公为南豫州牧。

明公以筹谋北伐为由,大肆向菩萨皇帝要粮要财要人,陛下尽皆应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