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先看看这个吧(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宋:澶州之战?优势在我!》最新章节。

娘希匹,第四章搞颜色被封掉了,今天不知道发不发的出来,实在不行的话只能删掉颜色片段了,反正无伤大雅。

先看看这个吧,作者的一点分析

读到这里的读者们,大家好。

在前四章的内容中,我用文字表现出了大宋军中如以下犯上、抗旨不尊、贪生怕死等诸多五代遗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

作者发现大伙总对北宋的军队有一种惋惜之情,我觉得可能是把北宋的军队当成了人民的军队。

想到了近代史的那群可歌可泣的人们。

但很可惜,北宋的军队师承五代,军纪方面蒋匪比起还不如。

其“风光”或许只能在中东某个国家的身上才能略窥四五。

是的,仅仅是四五。

大宋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外软弱...人送外号“大怂”、“挫宋”。

但大宋的君臣为什么会这样做,难道仅仅能用一句“重文轻武”就能解释吗?

作者写在开篇的“王超”,还是自己决心写宋代小说后,查阅史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捞出来的。

他不仅仅是对“澶渊之盟”的签订起了仅次于寇准的作用,他的按兵不动更是对北宋后来的武将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可以说使他们的上升道路极其艰难。

太祖、太宗作为祖宗朝,立下了诸多法度,但这些都是在真宗朝才开始正式发挥作用。

可以说太祖、太宗是“确立祖宗之法”,而真宗朝是“实施祖宗之法”,而剩下的宋代五帝就是“遵从祖宗之法”。

在谈及王超的恶劣影响之前,我们要先知道北宋的“祖宗之法”是怎么来的。

这就要从安史之乱的中晚唐开始讲起了。

作者翻阅七上的历史书(这是个每个中国人绝对会接触的史料),发现自安史之乱结束后,中晚唐到五代十国,再到北宋建立这近两百年的历史,在课本上占的正文内容只有一版半,连一页都没有。

作者觉得,大家对北宋的偏见九成九都来自于对这两百年历史的不了解。

中晚唐那群皇帝做的抽象事,不在这次的讨论之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暂且去查。

作者主要从社会风气的角度来讲。

那这段时期的社会风气是什么呢?

吃人。

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社会是“吃人”的,而这两百年的吃人,就是物理意义上的吃人。

安史之乱可是给各地藩镇起了一个“好头”,唐玄宗的弃都而逃,降低了天子的神圣性。

唐军精锐的巨大损失,又使朝廷无力镇压手握兵权、财权的藩镇节度使。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种子就在此刻埋下。

到了唐朝末年,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黄巢,大家对他最多的印象就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是照着族谱点世族大家的名。

这样听起来很爽,但实际上,可悲的是,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们自身的安危都不能保证,那么底层百姓的遭遇只会更惨。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四》中记载:

《后五代史·后梁·列传五》中记载: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九》中记载:

这还只是唐末,人多少还有些道德底线,但到了五代,秩序彻底崩坏,与其说是“武人掌权”,不如说是“暴力掌权”。

《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中记载:

《新五代史·赵思绾杂传》中记载:

在五代时期,这种的爱好,算不上个例。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中记载:“

《南唐书卷六》:

......

前文中提到过,这些是五代将领的“爱好”,所以他们在这上面也玩出了不少新花样,此文就不过多赘述了。

北边的大辽,可不是什么塞外蛮夷,同时期对比下来,他们的道德水平比起所谓的“汉人”要高上不少,至少他们不会明目张胆的卖仁肉,他们的将领也不会把“吃仁”当做爱好。

时间兜兜转转,赵匡胤就在这这群骄兵悍将的拥簇下,以极具五代特色的“禁军继承法”,登上了皇位。

为了避免大宋变成“后宋”,宋太祖采取了诸如“重用”文臣...之类的操作,称为“重文轻武”,这也是被人诟病的一点。

作者觉得这句话总结得不对。

“重文轻武”将文臣和武臣对立了起来,好像两者之间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但稍微研究一下宋史,真宗时的“南北党争”、“寇丁之争”,仁宗时的“庆历新政”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哲宗时的改革...

都是一个政治集团和另一个政治集团的争斗,只要站对了队,无论文武都能过得很好。

而且士大夫开片士大夫,下手也从不会轻。

比如寇准就被丁谓给贬到了雷州去吃荔枝了。(今广东一带)

丁谓自己后来在权力斗争中失了势,也被赶到了崖州去挖蘑菇(今海南)

而且这句话说得也太笼统了。

“重文轻武”里的“文”是什么?“武”又是什么?

玩弄辞藻、研究史料、坐而论道的是文臣。

深入基层、能干实事、为国掌财的也是文臣。

重的是哪个?

为国守疆、听指挥、能打仗的是武臣。

嗜血好战、不遵圣旨、欺上欺下的也是武臣。

轻的又是哪个?

而且与其说宋太祖为革除五代弊病的操作是“重文轻武”,不如说是形势所迫下的无奈之选。

是“两害相较取其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开宝五年末:上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不要低估了五代乱世的影响,无论文人还是武人,此时的道德底线都低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宋太祖“重用文臣”实在是因为没人可用,矮个子里拔将军罢了。

举个例子:最近很火的大选。

那皇宋朝真正的祖宗之法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即制定完善的法度,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重秩序而轻混乱、轻暴力。

而到了新时代的武人,则是“混乱”的代名词,宋太祖的一系列举措不是针对武人,而是针对“混乱”。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曹彬。

时人赞之曰“北宋第一名将”,但有人觉得这个称号有水分,因为以军功来论,潘美等人绝不弱于他,甚至胜之。

但是!

五代之后,武人和“混乱、暴力”挂钩,对于从养蛊场里厮杀出来的北宋武将,能打,其实算不了什么。

但能克制自己、约束部下只曹彬一人!(杨业是投降来的,不算)

为了扭转武将的“暴力”风气,太祖想令武将读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建隆三年二月中记载:上谓近臣曰:“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

群臣的反应是“皆莫对”。

这种不知如何作答的懵然,说明“叫武人读书”这一话题在此前从未提上议程。

虽然太祖的目的是“欲其知为治之道也”,但也足够说明太祖对武臣的重视。

但读书?读个屁!

他想叫武臣和“混乱”脱钩,但到他驾崩的那一天都没看到。

太祖死后,太宗即位。

太祖时期,国家的重心还是放在军事上面,诸多法度都才只有一个苗头,具体的完善是太宗完成的。

虽然“车神”军事上一窍不通,但他的内政确实不错,要是放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他的风评应该会好上不少。

那么在太宗朝“祖宗之法”完善的途中,武将们整了什么花活呢?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高梁河之战,太宗正坐着驴车和耶律休哥飙车飙得不亦乐乎,不小心和大部队失联了。

然后诸军就以为太宗死了,打算推戴从征的赵德昭(赵匡胤之子)即位,找到“车神”之后,才作罢。

但这可给车神提了个醒,这群该死的臭丘八们痞性不改,还是得防!

政策、法度开始调整,一直调整到了雍熙三年(986年)的雍熙北伐,宋太宗发兵二十万,分三路大军北伐,旨在收复燕云!

臭丘八们老实了吗?

并没有。

虽然北伐初期,三路都捷报频传,曹彬所率的东路军是主力军,原本已攻陷涿州、固安等地,形势一片大好。

但因后勤困难,不得不退回雄州。

这无可厚非,补充好后,再寻战机打回去就是了。

但那群贼配军可不这么想,见着自己好兄弟(中、西两路军)挣了军功,眼红得要紧。

竟强逼主帅曹兵冒进涿州!

但此时的辽军主力已经到了涿州以东五十里!

然后...

就算曹彬的操作再高明,也无力回天了。

举个形象的例子。

大伙都打过《王者荣耀》吧?

雍熙北伐就像是从自己水晶到对面水晶,三条路。

打野带一条,中路带一条,射手、上单和辅助为主力带一条。

前期形势大好,尤其是主力军,趁着对面射手不在,将对面打得节节败退,一塔推了,二塔马上也要推了。

但这时候,三个英雄都没血、没技能了。

那这时候应该怎么做?

回城补状态。

他们本来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小兵有意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