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谁逼我作诗,谁就是狗东西(求追读)(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大唐盛产逆子》最新章节。

接着又是一首长短句,名《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嗯?”李世民突然瞪大了眼睛,隐约抓住了一丝脉络。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李世民嘴中不停念着这句,心中若有所思,然后眼睛越来越亮。

“啪”李世民狠狠一拍御案,他终于找到了治心病的心药。

朕的象儿有救矣。

“哈哈”李世民兴奋的走来走去,喜不自胜,喜得眉开眼笑。

这一幕让殿内侍奉的内侍神色古怪,陛下独处时极少有这样的一面,陛下到底想到了什么,以致如此开怀。

所谓的心药,就是——“百姓”啊。

这就是李世民找到的心药。

李象之前诗作中屡有隐世之意,但关心百姓之意也不少。

无论是《悯农》二首,还是《卖炭翁》,《观刈麦》,还有这首《咸阳怀古》都是。

关心百姓之心溢于言表。

仔细对比,“隐世”之作与“关心百姓”之作篇目竟然持平。

也即是说李象现在心中一半想隐世,但另一半又心忧百姓,放不下百姓。

那朕只需让他心忧百姓之念强过隐世的念头,那这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至于如何做,再简单不过,给他加担子。

“但......”想起李象才十三岁,李世民又陷入犹豫,连连摇头:“太小了......”

且就算以古有甘罗十二岁为上卿为说辞,忽视掉李象的年龄问题,但任命李象为何职位,又是个难题。

按唐制,皇帝之兄弟子侄受封,成年后也才会遣去封地,去州郡任都督刺史。还从未有太子子嗣去地方任职的先例。

只因太子还是储君。

“储”,藏也。

太子都尚未登基亲政,太子子嗣又焉能外放任职。

一时间,李世民有些头疼。

想到文稿还未看完,只能暂时按下,接着看起文稿。

又是一首长短句,《北邙山怀古》。

李世民沉吟些许,以往他看不上长短句,是因为长短句这种形式,乃是作为诗的补充。这也是被称作诗余,词的原因。

诗余,余下也,诗余下的才是。

词,词话也,形同说话,不像诗一样有五言七言等固定格式。

毫无美感可言。

但如今有了李象在前,今后也许就不一样了。

或许心中有了滤镜,李世民现在看长短句竟然顺眼很多,起了也做上几首的兴致。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了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都做了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李世民无奈,“都做了北邙山下尘”,果然又有隐世之意。

但好在他已经找到了心药,并不太过担心。

只是看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句,又让李世民哭笑不得。将君臣并列,用作呼唤。

总之,是对“君”毫无敬意。

换做旁人,李世民面上或许不会说什么,但心中难免芥蒂。

但这是李象所做,李世民一时竟没什么特殊感觉。

朕的“象儿”都病了,你还想怎么样?

同时,李世民也总算明白李象上谏时,为何屡屡口出不敬之言了。

因为自古隐士眼中无“君”啊。

许由看不上尧帝禅让,善卷躲着舜帝禅让,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介子推宁死不见晋文公,嵇康隐居不仕躲进竹林。

自古隐士概莫如是。

又有何可苛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